11月15日下午,王久灵老师于弘毅楼开设了以“后疫情时代的传播学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吸引了大批员工前来听讲,现场学术氛围浓郁,讨论热烈。
“人看起来是自由的,但其实并不自由;我们生活在枷锁之中。我们这个社会就像是一个大型囚笼,我们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角色,在舞台上进行演出;但可惜的是我们并不是剧场里的演员,而是被操纵的提线木偶。”这是彼得·伯格在《与社会学同游》一书中所说的话。王久灵老师以这句话作为讲座的开头,向同学们阐述了具备社会学意识的重要性,提示同学们应带着世界性目光和人文关怀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点点滴滴。
随后,王老师介绍道,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无数焦点问题频发,如女性主义、母职、在线教学、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要学会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那些被人们所遗忘的、所忽略的以及被边缘化的问题。
“从病毒开始,再以病毒结束。”后疫情时代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依旧是“病毒”。在王老师看来,病毒带给人们的不止是身体的不适,更多的是其背后不良的隐喻。在18到19世纪,结核病被认为是一种“文雅之病”,患这种病的人被认为是具有文学气息的,仅仅因为很多文豪、名人感染了这种病。对大众来说,不应给疾病添加任何隐喻,很多时候患者并不害怕疾病本身,而是害怕疾病背后的隐喻。当患上某种疾病后,发现自己的人生被污名化,会受到外界的无限压力,在这个时候疾病就已不再是疾病,因此人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疾病还给疾病,把疾病还给科学。
而在这次疫情初期,国内外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盲目抵制武汉同胞、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刻意强化中国与世界的二元对立……但其实病毒一词来自罗马帝国,既是蛇的毒液,也有人的精液的意思。病毒在某种意义上是致命的,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创造力,这完全取决于文化想要留下什么痕迹。
此次讲座条理清晰,观点鲜明,主讲人王久灵老师在传授过程中将事例与背后蕴含的深意相结合,不仅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病毒后面的隐喻,也让同学们学会要用不同的角度思索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未来面对热点事件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批判。(撰稿/李易崎 初审/文恒汐 复审/王久灵 终审/陈晓峰)